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飞机生产线苏联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飞机生产线苏联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徕卡的贵,真的是因为“贵”而贵吗?
莱卡为什么这么贵?这是每一个熟悉相机和摄影爱好者都曾问过的一个问题。其实并不是抱怨价格贵,这就好比很多关注汽车行业的人都会问为什么布加迪威龙的价格为什么这么高?
当我们问为什么莱卡相机这么贵的时候,我们甚至在行业最佳相机列表中找不到徕卡。首先徕卡是小批量生产的价格更高,其次徕卡相机是为工程质量而制造的不考虑价格。徕卡的粉丝们看到了这些并接受了它,而单纯追求价值的人认为价格太高了。
毫无疑问徕卡现在已经走上了奢侈品的道路,从性能参数来看徕卡的品质也没有比日系相机高出多少。进入数码时代后更是失去了大众市场,很多配件也受制于人,比如M系列感光元件来自柯达,X系列感光元件来自索尼,徕卡的经典旁轴机也没有AF功能。
但这些并不妨碍徕卡高价叫卖。这就好比我们可以花十来块钱在地摊上买个电子表,也可以买一个十几万的瑞士机械表,它们两计时准确度都是差不多的,但命运却截然不同。徕卡非常成功地跻身到了奢侈品的行列,我们再也无法用使用价值来估量徕卡了,一台全手动徕卡可能能卖20W+的价格。
如果你的徕卡坏了,修好它可能要等待很久,也没有任何一个网站能够查询到它的维修进度,因为徕卡只在德国设立了维修中心,面对全球那么多要修的徕卡,排队耐心等上几个月是每个徕卡爱好者的共识。
谢邀,徕卡利益相关者,从事徕卡相机、镜头及相关配件零售业务已经十余年了。首先小小地表达下疑惑,不是特别理解题主所谓“因为贵而贵”是指什么,是说徕卡是否真的值得这么贵吗?
我们打个比方吧,就比如说徕卡的镜头M- noctilux 50/0.95 ASPH。
徕卡的50mm f0.95,凭什么要七万多?!
光圈只是大了几档,为什么价格差别那么大?!
我相信,一定有不少人在看到徕卡大光圈的镜头价格时会发出如上惊叹:为什么会这么贵?
当然后来也是华为成就了徕卡,在一定程度上华为徕卡不仅是互益互进!也是相互促进,为徕卡提供了资金,而徕卡为华为也锻造了一台又一台的拍照神器!!特别是P9是最早使用徕卡的!所以华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徕卡的创新劲头!以及为徕卡打了广告,同时自己也获利!!!
伊尔-96客机为什么不做预警机载机?
美国毫无疑问是世界上研制预警机时间最早、装备预警机数量最多的国家,除了航母使用的舰载预警机以外,美国改装预警机通常都使用民航客机作为平台。比如用波音707改装E3预警机,用波音737改装E737预警机,用波音767改装E767预警机。
美国E3预警机由波音707客机改装而成
这样做的原因也很简单:将民航客机作为改装平台,一是经济性好、适航性强,适合执行长时间、高强度的飞行任务;二是舒适度高,能够为载机乘员滞空工作提供良好的环境。所以美国不仅用民航客机改装预警机,还改装了空中加油机、电子战飞机、侦察机等等一系列特种用途飞机。
美国通常使用民航客机改装特种用途飞机
不过作为另一个拥有大量大型飞机平台的航空大国——俄罗斯却反其道而行之,专门选择运输机来改装预警机,A50预警机就是使用伊尔76运输机改装而来的。其实俄罗斯手中并不是没有合适的民航客机可用,比如伊尔96四发远程宽体客机就是一个不错的平台。
俄罗斯则反其道而行之使用运输机改装预警机
伊尔96客机是苏联时代研制的一款技术比较先进成熟的大型民航客机,最大起飞重量270吨,航程超过13000公里,装备四台16吨级的PS-90A涡扇发动机。不过等到伊尔96正式投产的时候苏联已经解体了,大量西方民航客机涌入俄罗斯的航空公司,伊尔96的传统市场遭到严重打压,仅仅生产了30余架就草草收场了。
伊尔96客机由于产量太少以及缺乏野战起降能力无缘改装成为预警机
俄罗斯之所以没有将伊尔96改装成预警机,一方面是伊尔96的保有量太少了,与之配套的后勤设备和人员也严重不足,专门进行改装的经济性远远不如装备数量众多、保障条件便利的伊尔76。另一方面俄军对于预警机在前线野战机场的快速起降能力有着严格的要求。
军用运输机对机场跑道的适应能力明显强于民航客机
军用运输机的机体结构和起落架强度都明显优于民航客机,具有更强的抗损伤能力,气动设计也更有利于在跑道条件不佳的前线野战机场短距起降。因此美国和俄罗斯分别选择了不同预警机改装思路,也是各有取舍综合权衡的结果,至于哪一种方式更加符合实战需求,还有待实践的进一步检验。
本来平台也是蛮不错的,作为俄四发远程宽体飞机,机体大小相当于波音747,在飞行性能上远超于伊尔-76,包括伊尔-476,基于此,俄罗斯不是没有想法,因经济乏力,最终不了了之。可以奇怪的是,我国一架也没有引进,不少人觉得纳闷,其实,只是看上去高大尚是不成的,引进一种平台,要充分考虑高可靠性,高维护性,如果能顺利引进一条生产线,还可以考虑;如果不能,改造和维护起来就非常麻烦,考虑到俄罗斯经济和技术能力,在时间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连俄罗斯自己都知难而退,并非全然经济原因。因是,只有几架用于俄罗斯总统专机,就匆匆结束了此种飞机的历史。
▲现实很骨感。理想到现实的距离,太过遥远,技术、资金、人才队伍等,都不能保证,然而国货当自强,俄一度限制波音和空客的飞行,俄罗斯有个功勋飞行员开起了玩笑道,如果这样,恐怕未来俄罗斯只能坐火车旅行了。俄罗斯所有航空公司嫌飞机老化,经济效益太低,乘坐体验也不好,因是仅运营的6架也退役了。唯一购买的古巴,再一个就是俄总统专机。没人要,正是一个大问题。此前几种机型的努力,都归于失败。专机不存在效益问题,还能充分展示俄航空的存在感,伊留申极力保障的话,没有多大问题。而民营就不行。
▲俄罗斯可以。至少要比伊尔-476强一些,可是俄罗斯空军选择了改进伊尔-76预警机,改了十多架,作为MD型,性能上仍欠缺不少,不是平台如何,平台只是一方面,以色列做得G550“海雕”,平台远没有那么高大尚,但性能成为一流的,这就是王道吧?在预警性能上动脑筋,作为航空较弱的国家是现实选择。俄罗斯有此能量,但经济上吃力,加之这些年技术发展乏力,要欠缺些,因是发展伊尔-96,无论外销,还是内部发展,都受到极大拖累,不得不说,伊尔-96是当年苏联登峰造极时的产物,继承了皮实结实的特点,如果再在经济上多考虑一点,还是能成的,只是不是现在。
▲中俄合作是一大方向。俄罗斯继承了不错的家底,一人不能完成,中俄能展开合作,应该说是互惠互利的合作,可是俄罗斯是有战略的,中国也是,目前是最佳选择,俄罗斯可能不这么认为,有用的就行了,现实没有必要走得太快,也走不太快,过得去就成,条件毕竟不允许。中国发展太快,对俄也有顾虑,国家之间都这样,如果中国通过伊尔-96来发展下一代预警机,并不能引进生产线,这也是中国所不情愿的。引进生产线,中俄合作面会扩大,这是显而易见的实事呀。所以,中俄可以在伊尔-96的基础上做一款预警机,中国能做得更好,现在就能在平台上实现引领,中俄双方都可以受益呀。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飞机生产线苏联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飞机生产线苏联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