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草莓加工生产线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草莓加工生产线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我国草莓生长的发展状况是怎么样的呢?
我国草莓栽培形式已由当初的单一露地栽培,向多种形式的保护地栽培发展,并且与之相关的栽培配套技术逐渐成熟,使草莓鲜果供应期延长至半年以上。北方草莓的鲜果供应期从10月至翌年6月,南方从11月至翌年5月,而且利用成熟时期以及价格上的差异加强了远运外销,以提高经济效益。
由于草莓结果早、收益快,且近年来草莓保鲜及加工技术的成熟,我国草莓产业得到了进一步迅猛发展,草莓主产区的地方龙头型经济已初见规模。在当地的农业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起到了重要作用。特别是我国速冻草莓已远销日本、欧洲、俄罗斯、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使草莓产业已由以往的城郊型向外向型迈进,小浆果形成了大市场。
但是,与世界草莓生产先进国家如美国、日本、意大利等相比,平均单产较低。露地栽培单产一般为7500~22500千克/公顷,最高者达到37500千克/公顷,棚产量高于露地,一般为11250~30000千克/公顷,南方塑料大棚栽培丰香品种的产量可达15000~22500千克/公顷,北方日光温室栽培全明星品种产量一般为22500~30000千克/公顷。单位面积产量与品种、栽培技术、气候条件等因素有关,这也是我国以后草莓科研与生产有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我国草莓栽培历史较短。据文字记载,我国草莓栽培始 于1915年,是由一个俄罗斯侨民从莫斯科引入5 000株胜利 品种到黑龙江亮子坡栽植。20世纪40年代以前,草莓栽培在我国未受到重视,只在一些大城市有零星栽培,发展很慢。 建国以后,沈阳农学院和北京植物园等单位陆续从东欧和俄 罗斯引进了大量草莓品种,并由此开展了草莓的栽培和育种工作,逐渐形成了较集中的产区。
20世纪60年代初期,我国 的草莓生产一度初具规模。但到了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的 草莓又跌人了低谷。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和商品经济的发 展,我国草莓的生产和科研工作迅速展开。北京市林果所、河 北省石家庄果树所和沈阳农业大学等单位,通过各种渠道从美国和日本引进了一大批优良品种,从中筛选出的全明星、戈 雷拉、宝交早生和丰香等迅速成为主栽品种,栽培面积逐年扩 大,栽培形式也由原来的单一露地栽培变为露地与多种设施形式并存,使经济效益大大提高。 据统计,1985年我国草莓 栽培面积为0。 33万公顷,1995年为367万公顷,2000年为 4。 67万公顷,至2001年已达到6。00万公顷左右。
目前,以河北、辽宁、山东、浙江、江苏、上海、北京、湖北、安徽、四川等省市为草莓主产区。根据第六次全国草莓大会统计2003年我国草莓生产面积为7.6万公顷,产量为134万吨;而2007年中国草莓的栽培面积达到10万公顷,总产量达3.7%。
我国草莓的栽培现状到188万吨,每亩单产则达到1253千克。我国草莓生产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之首。河北保定和辽宁丹东是全国最早发展起来的两大草莓生产基地,目前全国草莓千亩以上的产区有北京昌平、辽宁东港安徽长丰、四川双流、湖北沙市等。我国草莓总体生产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优质种苗繁育体系尚不完善,多数是由农民自繁自育,反复留种,致使品种退化严重,病虫害容易传播蔓延。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草莓加工生产线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草莓加工生产线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