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生产绳子生产线机器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生产绳子生产线机器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如果我国重新设计一款舰载机,从试飞、技术验证到上舰要多长时间?
题主提到的这个问题,也是我最迫切希望看到中国有所突破的最关心话题,能设计出一款能与美军F-35B战机匹敌的舰载机,不差于和研发歼-20战机一样有着不同寻常的战略意义。我不是在这里耸人听闻,即便是中国现在已经具备了制造十万吨核动力航母的能力,如果没有跟上舰载机更新换代的步伐,其战力有可能还不如日本装配了F-35B舰载机的2.5万吨准航母战力。而一旦装备上可以和F-35B战机匹敌的新型舰载机,我们就可以和美军最先进的核动力航母叫板一比高下啦!可想而知,目前中国对一款新型第四代隐身舰载机需求的程度有多么迫切,我只能用望眼欲穿来形容。
可是研发一款新型隐身舰载机何其艰难,那可是对全中国工业体系的一项总体挑战,小到一个个电子元器件,大到隐身材料的冶炼、航空发动机的研发,无处不是困难重重。研发一款新型隐身舰载机可能少说也会十年,多则几十年甚至一代人才可能完成,说不定我国早就已经投入研发多年,只是还没有诞生新产品出来罢了。毕竟连我都皇帝不急太监急了,那中国军工人岂能不更知其中***?可能正在猛攻其中一个个技术难关,期望能早点让我们见到新成果,那才是真能让我们的航母如虎添翼,将中国海***型成为不折不扣的蓝海水军。
虽然我国的歼-15已经是一款非常先进的第三代战机了,但是跟美国的F-35第四代隐身战机比起来,还是难以挽回隔代吃亏太多的劣势,不得不说,我们对新研发舰载机的期望实在是太大了。对此,你们怎么看呢?
都知道舰载机不同陆基飞机,造起来并不容易。
除了气动要适应短距起飞的要求,材料还要面对海上高温、高湿和高盐环境的考验。过去航母大国,为了发展舰载机,都曾付出非常沉重的代价,研制时间上,也要相对长一些。
一般来说,航空强国造一款陆基战斗机,有个五、六年便可得之,但要造一型成熟的舰载机,没有个七年八年,是拿不出来的。有研制经验的美国,研制F/A-18用了九年时间。前苏联舰载机,也一直折腾得很苦,选了几个型号不成,最后才圈定了苏-33。
对比美苏,我国舰载机发展,走了一条相当简短的路,参照的对象就是苏-33,用时也有六年之功。歼-15入役后,出过几次重大事故,外媒即指有重大技术缺失,原因究竟为何,网络叽叽喳喳,说在起飞时迎角不能过大云云,对与不对,至今没能得到官方证实。
可能他们都忘了,当年他们被折腾得七荦八素,没必要带着幸灾乐祸的心态,来诋毁我国舰载机。致于下一代怎么样,只有研制以后才知道,虽然,亦可一说。
通过打造第一代歼-15,我们具备了一个比较高的起点,第一次研制,即实现了一款三代重歼上舰,这可是一件非常令人自豪之事,也是足可令人欢欣鼓舞的事,为进一步研制打下了非常高的技术基础。
第四代舰载机F-35C,美国开启研制20多年,到今天还没形成初始战斗力,不只是新型航母“福特”号的原因,舰载机本身也存在诸多技术不确定性,给第一型四代舰载机制造蒙上了浓浓的一层阴影。
有雄厚研制实力的美国尚如此,也见第四代舰载机的困难重重。
根据我国军工“生产一代研制一代”的研发规律,下一代舰载机研制早也不是秘密,致于时间上怎么判断,应该是快了吧,因为歼-15自2012年正式入役到今天,已有了相当的时间。因此,下一代舰载机,就在今年某一天成功交付的话,你也不必感到惊讶。
舰载机的设计难度远大于常规战绩,机翼折叠,弹射起飞尾勾着陆。机身强度加强超重和海上的防盐雾抗腐蚀能力。对我们的设计人员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大推重比的发动机对我国来说也是难以逾越。没有十年以上的时间,难以实现。
相对陆舰战斗机来说,足够长的跑道、富余的起降空间,在安全性得到全面保障的情况下研制起来相对较简单。
不过舰载机基本都是一机两型的产物,首先研发陆基型号,再对舰载需要的配套进行改进。如:折叠机翼、着舰尾钩、机身强度、防盐雾抗腐蚀能力,以及不同的气动升级、大堆力发动机等,这些东西一套改下来其实和重新研制一款新机花的时间也差不多,毕竟是两个平台要考虑因素太多。
以美国为例,这个世界上使用航母最多、研制舰载机最多国家,比较典型的舰载机包括:F-14、F-18、F-35等。这些战斗机都是一机两型的产物,海空军通用,前提都是先以陆舰飞机打造再上舰。
看下图美国海军F/A-18舰载机着舰尾钩,光这么一项再加上机体强度的增加,增重就不是一点点。如果没有弹射起飞、强大的动力源,实际上改起来可没那么简单。
当年F-111B“海猪”舰载机,虽然各方面表现都挺不错,但最后还是倒在超重这个环节上不了舰。以美国实力派的技术水平,也只能将它放在空军使用(F-111),由此可以想象舰载机研制之难。
回到我国舰载机,目前在役的是歼-15战斗机,基于苏-33为原型参考设计。虽然有样机加技术的参考,但前后也是折腾了6年时间,当然还要得包括拦阻索以及刚开始第一款舰载机没什么经验。
不过如果还要再上一款舰载机,那么肯定也是从陆基飞机里改装,按道理来说以现在大家都关注的FC-31为例。FC-31“鹘鹰”2012年首飞到现在已8年,不是说它不行而是定位一直在摇摆不定,按常理推算其实有个4-5年就差不多可以小批量入役试用。但是定位一直在变化,包括和歼-20高低搭配、外销、上舰,一轮下来再加上并没有国家立项支持,就拖了很久没动静。
如果正常一点在试飞之后能够紧锣密鼓前行,估计整个试飞、测试、上舰也就是5-6年间,因为沈飞前面还有歼-15当保障。已经有了舰载机的研制经验,包括拦阻绳、机体强度、起飞气动修改其实都有一定经验。
再不行还可以参考海山鹰,也就是几年功夫,已经开始准备要上舰了。
一般来说,这个过程需要十年。
和上不上舰无关,和验证机数量有关。验证机数量越多,验证时间越短,验证机数量越少,验证时间越短。也有试飞快20年的,比如八儿爷,服役时已是爷爷辈。
不过生产的验证机数量越多,成本越高,有的验证机可以在后期继续服役,有的则“活”不到那天,验证完就退役了。而且验证机数量多也有弊端,如果在设计期间有气动布局隐患,后面想要改动就太难了,因为验证机数量太多,生产线都快成型了。改生产线的成本更高。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生产绳子生产线机器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生产绳子生产线机器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