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油瓶生产线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油瓶生产线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279工程,核战坦克为啥夭折?
核战坦克是指的核能战争下的作战坦克还是核能动力的坦克?
如果是前者的话,我认为夭折有以下几个原因:1,你用坦克,得选择战场吧,说白了 花费大,伤敌一千自损八百。之后不是有三防坦克了吗,大不了丢完核弹出动过去,何必往有自己部队的地方丢呢?2,如果发生故障,就算坦克主体没故障,可要是履带断了谁去修,维修坦克吗?还是你自己下去接上?!
3,而且核战坦克重量大(60多吨)核爆之后路面更加不好走,还不如轻型,中型主坦呢。记得以前有一个关于装甲兵的电视剧里,郭涛主演的,他饰演一个共和国初期坦克设计师,其中有一段就是开着59式坦克穿越核爆区从陆地拍摄过程和穿越核沾染区。
所以1959年279工程在库宾卡全面试验表明:在试验中,279缺点暴露无缺。战斗全重达60吨,动力传动系统和悬挂系统可靠性不能让人满意;行走装置过于复杂,零件是其他坦克2倍,乘员保障工作负担太大;维护更换内侧负重轮和履带非常麻烦,以至于最后没有正式的批量生产。
而当时的初衷是—“279工程”的创意来自50年代初人类对核战争这一新型厮杀方式的探索。1953年苏军进行了多次核试验,同时在爆心放置了很多经过改装的坦克车辆等。1954年9月在多茨科耶地区进行了一次有步兵参加的特种核试验,军方发现靠近核爆中心的坦克全部被冲击波掀翻,这显然不合当时苏联领导人大打核战争的想法。
按照前苏联人的想法,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方式应该是这样的,先用战术核武器对东欧平原进行战术轰炸,以后再由钢铁军团,也就是他的装甲部队直接席卷整个欧洲,从核炮弹所产生的火焰里面穿流而过的坦克,就如同穿越地狱而来的天启骑士一样,将死亡于恐怖带往整个欧罗巴。
基于这个想法,所以前苏联人发明了或者说是提出了他的核战坦克这样一个思路。这种坦克通过其特殊的设计外壳和他的核生化三防于一体的防御系统,使得它能够在核战争边缘能够继续生存下来,毕竟相比较于人的肉体钢铁外壳所能承受的压力会更大。
但是后来前苏联人放弃了这个项目的研究。最主要的原因当然就是缺钱。你在前苏联人经历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卫国战争血一般的经验,显示数据上最显眼的武器装备并不是战场上最好用的装备,能够量产并且大规模运用的装备就是真正能够主导战争走势的装备。而核战坦克这一新的坦克型号,很明显要重新设计整个坦克的。外壳还有生产,整个坦克的生产线也必须得重新再建造一遍,这样就很费钱,而且生产出来,这1p型号的坦克,不可能大规模生产。并且,随着坦克外壳和坦克装甲技术上的进步。普通的坦克通过一定的改装也是可以做到防御核生化武器的。那我们为什么要费这个钱去做这一型号的坦克呢?
而且核战坦克,大家从他奇葩的外形上就可以看出这种坦克无锡一定是牺牲的其他方面的一些能力,才能够达到完全抵御或者说是能够抵御大部分的核攻击力量。那么这就造成了这辆坦克的综合性能不如其他的主战坦克。随着二战结束以后,西方坦克的技术升级。苏联的坦克设计师们的压力也是越来越大,所以这个时候放弃核战坦克也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第三,就是西方人,尤其是英国与法国也掌握了核武器。这对于当初只有前苏联人和美国人拥有核武器这一个消息来说是一场噩梦,核战坦克说白了,这种坦克不能够面临核武器的直接打击,因为在核武器爆炸的中心,所有的钢铁都是要被融化掉的。
前苏联279工程核战坦克的创意是来自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苏军对核战这种新型作战方式的探索。当时的苏军经过核试验发现核弹爆炸的巨大冲击波,根本不是坦克这种武器能抵挡得住的,在核弹的爆炸中心什么重型坦克都像小船面对风暴一样不堪一击。这让前苏联高层很不满意,这完全不符合要打“核大战”的要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苏联军方将研制核战坦克的任务交给了脑洞设计师,L.S.托亚诺夫领导的坦克研制小组,其任务全称为“战术核爆区用试验性车辆结构279工程”。
这个小组最终设计出来的产物就是279工程的核战坦克,这是一个具有四条履带的奇怪产物,不过最终还是下马了。这里重点说下下马的原因。
原本苏联军方最初的设想,在核爆发生时,除了爆心的所有坦克应在爆炸发生后的冲击波及中子流完全具备随时发动进攻的能力。托亚洛夫也按照这个设想的实现。然而,还未等到真正的核条件下试验,仅1959年在库宾卡进行全面试验中,279工程的缺点就已经暴露:首先该车战斗全重居然重达60吨,当然这重量比德国鼠式坦克差远了。过重的重量导致动力传动系统和悬挂系统可靠性都无法让人满意;同时行走装置也过于复杂。零部件的数量也是当时其他重型坦克的2倍以上,这让乘员的后勤维护保障工作负担过重,也繁琐;四条履带让更换内侧行走装置的负重轮和履带都非常麻烦成了维修人员的噩梦;虽然外形设计有利于防弹和抗冲击波风暴,但是却使乘员上下车非常不方便,补充***也很不安全。
1957年,279工程第一辆样车被制造出来后,在试验场上是通过了技术审查,但是太多超前的技术指标,加上暴露的一系列问题,结构复杂,维修困难,造价也高昂等等。再加上不符合当时苏联坦克的要求的设计指导思路,主要有三点,1、可以大量制造;2、能形成规模效应;3、最后一点价格便宜;还一点在当时也是很不符合的,那就是赫鲁晓夫的著名国防指导思想“未来战争只需要导弹和核武器”,所以核战坦克279工程被抛弃也就是注定的下场。就这样279工程就像许多前苏联的重型坦克一样被扔掉了,在1960年时该项目彻底夭折。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油瓶生产线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油瓶生产线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