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彩电生产线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彩电生产线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海尔的液晶电视是自己厂家生产还是找代工生产?
据了解,海尔电视一直都是由兆驰代工生产。在国内,传统的几家彩电企业都有自家的工厂,甚至全产业链齐全,唯独海尔的电视是由代工厂代工的。
业内人士对此表示,海尔在电视业务方面不会太过重视,更加不会去建厂,代工模式更适合眼下的海尔。不过另一外方面也凸显出了海尔电视在质量上也很难把控。
为什么80年代的电视机要用布套盖着?
可能现在的很多朋友难以理解,在八十年代的时候,很多人家里的电视机为什么要用布套盖着,其实这属于那个时代独有的家居文化。
在80年代,电视机绝对属于奢侈品,在70年代末期黑白电视机才刚刚走向家庭。
1980年10月22日,中国第一条彩色电视机生产线在天津无线电厂建成,这条彩电生产线是从日本胜利公司引进来的,可生产14英寸和21英寸彩色电视机,年产彩电仅仅15万台。
那时候,整个八十年代始末,彩电都是非常难买的,但是电视节目一天比一天好看,让很多家庭都想办法拥有买到一台电视剧。
八十年代,男孩子要准备结婚房子的家具电器,不过是冰箱、电视机、录音机等,所以电视机在大家心目中绝对是值得珍惜爱护的大件。
其实把电视机用布套盖着,最重要的原因是为了避免尘土和污染,这种思维特别像现在的我们给新买的手机加钢化膜或者手机壳。
给电视剧加布套的好处是,因为平时屋里的飞尘如果落到电视机上,没有专业技术清洗的话很麻烦,而且还可以防止太阳直射到电视机表面,加个布套的话让人更有安全感。
很多电视机看很多年,因为有布套的保护,看起来和新的一样。
当然很多人给电视机加布套也为了美观,很多人的电视机套并不是去店里买的,记得当时很多人用旧衣服缝一些茶几罩、桌布、还有电视机套,把房间布置的特别的有生活气息,心情也会变好。
总的来说,八十年代很多人把电视机用布套盖着,的确是当时时代独有的家居文化,因为当时电视机很珍贵,所以那一代的家庭主妇养成了给电视罩一个布套的习惯,很多人保持至今。
即便现在也不难发现很多家里的老人还是用各种布套罩住一些东西,比如遥控器套,开关套等。
那个年代的电视机因为刚开始有,人们对它倍感亲切、喜爱……因为又价值不菲,虽说大部分都是黑白的,但也得需好几个月的工资才能买一台。
记得当时我家就买了一台十二英吋的日本产将军牌黑白电视机。三百多,足足花了父亲近半年的工资……
买到家的第一件事,父亲就赶紧让母亲做一个电视机套,说别落进里面灰尘。因为电视机套不能马上就做出来,父亲特意拿了一块新毛巾先盖着。
别说是父亲,就是我们一家人,对新买的电视机,都是宠爱有加,很怕弄坏了或者弄脏了,处处都是小心翼翼。就是转换频道的时候,都得轻轻的用手拧……
其实,那个时候不但是要为电视机做一个布套盖着,就是缝纫机,收音机,也都要做个布套或是大毛巾盖着。
其原因主要还是为了防磕碰着,落了灰尘也容易清洗。但总的说,在当时的条件下,因为东西都比较贵重,所以也就比较爱护。
记得那时,父亲的工资每月才五六十元。去了吃喝就剩不了多少了。能买电视机,也是倾其所有了。
那时买一台电视三百多,一台缝纫机一百多,一台座式的收音机也好几十块……那样都不便宜。
八十年代电视机还不够普及,对于一般家庭来说还算是一件奢侈品,用布套盖上是起保护作用,防止灰尘和磕碰。
我见过的电视机布套设计精美,带刺绣图案,保护电视机的同时还是一件装饰品。
八十年代一般人的工资是每月几十元,一台黑白电视四五百,一台彩电要好几千,相当于好几年的工资。这个份量相当于现在一般的家用汽车了。
其实啊很多人都不懂,关了电视赶紧就拿套子套上,这样不利于电视机散热,反而影响了电视机的使用寿命。
那时候不光是电视机用布套套上,洗衣机、空调,甚至电风扇都有专门卖的套。记得有一次我们一个同学从南京来还每人给我们送了一个电话坐机的套,这个见过的人不多吧。
每一个时代都有它的流行符号,电视机套也是八十年代的标志性物品之一,留给我们关于那个时代的记忆。
既然你诚心诚意的问了,我便认认真真的回答你。
八十年代电视真是个大宝贝。我们一个一万多人的乡,仅有一台电视,并且是有财力的文物保管所,简称文管所,才有,乡***机关部都有。
记得有位同学的父亲在乡初中学校做工,不幸触电死亡,经过乡***调解,几方博弈,最后赔偿的命价也就一干零点,也就相当于一个电视的价,电视连续剧《霍元甲》开播,记得似乎是周六和周日,天将黑,忙完农活,我们约上几个伙伴,跑几里的山路,去乡文管所看电视,真是视觉盛宴。
80年代不单只电视机用布套盖着,还有很多其他费重的物品都是被很好地保护好,例如自行车,在80年代的时候可是宝贝来的,比现在的汽车还珍器,所以都不会外借,会被很小心地停放好,那像现在的共享自行车乱丢,被暴力破坏!
因为人十年代,彩电还是进口加合资生产的大件消费品,价格较高。当时人们工湖收入低,买个电视要存几个月工资而且还凭票排队才能买到,所以人们都很爱惜。
八十年代初,电视机那是种神器,是个宝贝。很少家庭有,我记得八十年代时,我那个生产队(自然村)算是个大生产队了,近二百人,三十五六户人家,没有那户有电视机,八七年时,我队一个堂叔,他是农大毕业的,也是我村唯一一个大学生,他被分配在***公司工作。那时农村分田才二三年,杂交水稻在那时还不太受欢迎,大部分农民种的还是常规稻珍珠矮,杂交***反而卖不出,我那堂叔便动了歪脑筋,将二年已经过期的杂交***(巳报废,国家要求销毁的)低价卖给粮农,得了一大笔横财。因为他是半边户(就是他在单位,他妻子和子女还是农村户口)他将赚来到的钱,给他在农村妻儿买了一台十四英吋的一台黑白电视机。当时在我村就是一个特大新闻,他家与我家是邻居。关系也最好的,我记得非常清楚,那是八六年农历三月中旬,当时大家都说他家买了电视机,大家都来看稀奇,看宝贝。天还没完全黑,就来了好多小孩子。当时网络不发达,信息差,用一根长约十米的杉木,将天线捆在屋后一棵大松树上。我堂叔是座六排五间红砖房,在那时,那算是最高级的了,他门前一大块晒谷场,坐二三百人不在话下。当时在堂屋阶级上放了张大木桌,那是放电视机用的。那天大家来得峙别早,天还没黑,就来三十四人。这时我堂叔,小心翼翼的捧着用红布裹着的电视机入场了,大家啧啧啧称赞声不断,都用羡慕的眼光看着。小心翼翼的打开红布,拔出天线接头,结上好天线,开始观看,这时还有源源不断的人前来,就是离我们村三四里地的年轻人来了不少。若大的晒谷场,足足就有三百多人,那场面壮观。我一生难忘。我家那就拿出了八条长橙子和十张鼓橙,开始时,人较少,我还看了一下。看的是《英雄儿女》。抗美援朝战斗片。后来人越来越多。我便回家睡去了。在那文化***十分匮乏的年代,这就是历史真实写照,当时的电视机是多么时尚,多么高贵,人们用崭新的红布裹了一层又一层,爱如珍宝。那一夜足足放到零时十二点,那场面比春晚有过之而无不及。
电视机是如何传入中国的?当时人们是怎么接受这个能装任何东西的“箱子”的?
中国的电视机不是外国传入的,而是中国自己设计生产的。中国在一九七0年以前就是个有完整工业体系的国家,当时世界上有的东西,中国都能制造!
一九五八年,为了迎接庆祝建国十周年大庆。由天津电视机厂生产了十台"北京“牌电视机,供有关方面应用。
同时也成立了"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的前身)。赵忠祥,沈力也就是第一批进入电视台的播音员。
好像是一九七三年十月一日,北京电视台开播彩色电视广播。从此中国在大办无线电广播后,又迎来了大办电视厂播的***。
还是天津,又生产了中国首台彩色电视
国内在天津,上海的技术引领下,开始大量生产电子管电视机和晶体管电视机。主要型号有"北京牌825一2”,"上海104到108"系列35厘米电子管电视机。"上海116"40厘米电子管电视机。还有"友谊","火炬","飞跃"等31厘米和40厘米晶体管或是与电子管混合的电视机。基本上大一点的机关单位都配发了这一类机器。
为了滿足民用,也生产了一些4D,9D,12D的小电视机。
当然也继"北京"彩电之后,上海又生产了“金星C47一312"彩色晶体管电视机。后来各省几乎都上马生产全国联合设计的电视机。
由于中日关系进入到热络期,日本生产了大量12时集成电路黑白电视机进口到中国。主要品牌有"日立","东芝","松下","夏普","胜利"等牌。由于质量,性价比都优于中国产品。所以购买这类机器的人家很多。
后来(77年吧)又进口"日立D一235,236",夏普,松下等18寸彩色电视到中国。那时我所在的学校也成立了电视大学,配置的就是“日立236"彩色18时电视机,当时定货价是3200元一台。
说起电视机在中国普及的历史,那真是一段非常有趣的故事,从中也能看出,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人是如何开始接触现代化的。
有人说,电视机早在民国时期就有。确实是如此,但在改革开放之前,一般老百姓家中很少有人能够拥有电视。电视真正普及,飞入寻常百姓家,还是要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而且与现在我们情感复杂的近邻——日本,息息相关。
1***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两国实现了邦交正常化。当时的日本,家庭产品已经趋于饱和,尤其是电视机,已经普及化了(就如同我们十年前,彩电争相促销,大幅度降价)。
因此,日本必须寻找新的国家,新的市场。于是,很多企业都纷纷将目光盯向了中国。当时,中国老百姓家里几乎都没有电视,连见都没见过。因此,日本企业就跃跃欲试,准备进入中国大陆市场。
1***8年,已经复出的***访问日本。他特意来到大阪,参观了松下电器厂,并亲自会见了松下幸之助。
***在那里参观了电视机的生产线,还见到了中国完全没有的传真和微波炉。***把一块微波炉加热的烧卖放到嘴里,然后称赞“味道不错”。
当时,***不讳言当时中国的落后现实,他对松下幸之助说:“我们确实是抱着一种请教的态度同你们见面的”。然后请求松下幸之助:“你能否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帮点忙”。
松下幸之助不***思索地答道:“无论什么,我们都将全力相助。”
后来,松下幸之助果然兑现自己的诺言,虽然没有把核心技术转让给中国,但是松下电器开始在中国建厂。
1***0-1980年,9寸的黑白电视机价格在400元左右,相当于普通工人一年的工资;
1993年,TCL29英寸大彩电价格是6000元左右,同样是一年的工资,半年售出10万台;
1999年,等离子彩电崭露头角,40寸等离子彩电几万到十几万不等,一年工资也买不起。
2019年,60英寸超薄液晶电视2999元,不到一个月工资,时代在发展,数码电子产品的价格却随着生产力及科技的日新月异,已经从一个奢侈品走向了大众产品。
电视机可谓见证了中国***数字化发展的历史。中国第一台北京牌黑白电视机在1958年制造成功,却没有相应的中国电视台,半年后我国第一家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开始开播,也就是现在的央视的前身。开始了每周4次,每次2-3个小时的直播,部分中国人民开始接触能看影响的“箱子”;
70年代,彩色电视机开始研发,1***8年国家批准引进第一条彩电生产线,距离黑白电视机有长达20年的发展;
自此之后,电视经历了大疙瘩、平板大疙瘩、背投等离子、液晶,分辨率也从无像素到今天的4K、8K等,各类电视节目也相继随着时代的发展孕育并成长,极大的丰富了广大劳动人民的业余生活。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彩电生产线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彩电生产线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